导航菜单
华夏信息网 > 要闻 > 华熙LIVE打造心灵疗愈场:艺术与科技重构都市情绪出口
百度

华熙LIVE打造心灵疗愈场:艺术与科技重构都市情绪出口

在快节奏与高压力交织的现代社会,焦虑如影随形,疏离感悄然蔓延。6月13日,一场以心理学为基石、科技为媒介的艺术实验——《心灵共振场:艺术疗愈的心理学重构》展览在华熙LIVE·鱼洞的重庆时代美术馆震撼启幕,为都市人开辟了一处直面内心、重构联结的心灵疗愈场。

海报.jpg

本次展览在华熙国际集团的大力支持下,由重庆时代美术馆联合四川美术学院、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共同发起,开创“艺术院校+美术馆+科研高校”的跨界合作模式:四川美院以数字艺术、生物交互等前沿科技重塑艺术表达,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注入临床心理学、认知行为治疗等学术支撑,而时代美术馆则将当代艺术与心理学研究交织共融,转化为全民共享的沉浸式疗愈空间。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部长陈红、时代美术馆执行馆长刘威威与多位学术界、艺术界嘉宾共同出席此次开幕式。开幕式现场,刘威威表示,“美术馆不仅仅是艺术容器,更是社会情绪的共振箱。希望通过艺术表达与心理干预跨界融合的深度创新,让每一件作品都成为艺术与心理学共同书写的疗愈药方。”

此次展览以三大突破性亮点重构艺术疗愈范式:首次聚合两校专业力量、艺术疗愈与康复研究中心资源,实现艺术与心理学的深度跨界。此外,艺术家们带来了一场感官革命实验,AI生成艺术、实时生物信号转译、触觉反馈装置等技术,让观众在光影交织中完成一场“可触摸”的心理疗愈。最为重要的是,作为一场社会疗愈行动,展览将艺术疗愈从个体干预升级为群体联结的公共文化行动。

据悉,此次展览由川美造型学院院长唐勇教授及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部长陈红教授策展,集结陈哲、陈煜、陆云霞、李娜、邱宇、谭晖、苏令林、江城、丁为9位艺术家,以及西南大学心理学部专家团队,通过多件(组)创新作品,构建起从个体情感到社会共融的立体疗愈场域。

艺术家谭晖的《神经茧房》以弹力布模拟心理防御机制,观众穿越狭窄甬道时,布料挤压产生的物理阻力直指社会规训下的集体焦虑;艺术家陆云霞的《经纬》则通过24小时全球街景直播,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东方哲思,为信息过载时代提供心理缓释方案;艺术家陈煜的《旧自然》则在破碎陶器裂隙中嵌入闪电状光痕,心理学专家杨发辉称其为“创伤与重生的共生隐喻”。

旧自然.jpg

作为华熙集团文化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时代美术馆始终践行“用艺术回应时代、用艺术推动时代”的人文理念。从2008年至今,其公共性禀赋,让它成为了社会美育的承载平台与人文关怀的公共空间。此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24日,诚邀更多公众走进这座由科技、艺术与心理学共筑的“心灵共振场”,在感官的震颤与思维的碰撞中,寻找属于这个时代的治愈答案。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百度